首页
 
初中生自主阅读现状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几点尝试
 
  一家教育网站做了个“你的学生正在读什么书?”的网络调研,引起很多教师和学生自己的强烈回应,下面我摘引其中的几条:

  回答一:左《测试》,右《精编》;
  回答二:其实这不太好说,因为时间紧,任务(功课)重,抓到什么就读什么的时候多。一般报纸看得多些,当然也是匆匆浏览一遍,看看大标题什么的。其次就是各类杂志,男生主要是军事、体育、兵器什么的,女生多数为文学、历史类。卡通有但不多,感觉比较弱智,初二以上看的人就少了。言情小说什么的比较费时间,再说老师反对,家长也反对,所以一般也不常见。常见的倒是流行电影的文字版,有图片,有剧照的那种,写得很烂的。其实,学生很可怜的。所以的爱好都是别人的——老师的,家长的,媒体的,政治家们的。就是没有自己的。你说是吗?(这个发言者是个初中生)
   回答三:一所山区初中的语文老师显示了自己班级里的学生从他那儿借去的书单,书单开得很长,我只能罗列少许:《爱心与教育》、《野性的呼唤》、《相约星期二》、《海伦*凯勒传》、《林清玄散文》、《周国平散文》、《围城》、《智慧书》……

  从这三个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中学生阅读的价值取向的三种可能。第一个回答充满了无奈,这是面对着中高考的极端的选择;看到第三个回答中的那张书单,我不禁心中一动:孩子的阅读和我们成人理智上希望他们阅读的又何其接近,但对很多初中老师和学生来讲这似乎还有些距离;那个初中生的回答更接近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实际,也许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判断更真实吧。

  我也曾在每一届新生中开展这样的调查:你看过什么书?你喜欢看怎样的书?有没有不喜欢读书的?你有多少藏书?你的父母和原来的老师鼓励你看课外书吗?结果令人难堪:我思想中认为这些孩子应该读过的名著绝大多数学生是没看过或看不全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更多是因为有了电视剧才知道了情节;喜欢看的书相当多仍是如《故事会》和卡通之类,甚至个别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阅读;家里的藏书不超过十本的不是少数;对课外书家长普遍表示反对孩子阅读,很多老师包括有些语文老师竟然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持否定态度。相信这种现象也不会是一种孤立的仅存在于我的班级中的现象。有例为证:2001年8月,特级教师高万祥在自己学校高一新生中进行了一项关于阅读的专题调查。有关统计数字令人担忧:比如只有40%的父母和50%的初三班主任要求阅读,在初三阶段,70%的同学很少去图书馆,18%的同学从未去过图书馆,近90%的同学很少去或者不去阅览室。让他们写出几位中国古代的剧作家,统计数字显示竟然为“零”!

   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学校没有读书的氛围和风尚,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和危机,更是语文教育中致命的硬伤。已经成就文名的作家们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时,几乎无一不谈童年时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自己的影响,过去几十年的读书故事仍然温馨地保留在他们的头脑中,谈起来仍旧如数家珍。一份学生调查也表明,学生语文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阅读,在作文水平提高的诸多因素中,认为得益于课外阅读的占56.1%,得益于老师指导的占30%,而认为得益于课本写作知识的几乎没有。我们的学生语文能力强,作文水平高的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有这种教育缺点的存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也许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问题来了。为何家长们甚至部分明白其间道道的语文教师(家长们不少也深知阅读的好处)都会阻止我们的中学生远离阅读呢。原因很多,但追根溯源都只能归于一两个问题,其一是虽然素质教育从政策上舆论上都挺热热闹闹,但应试教育更是扎扎实实,分数在人们的眼中地位依然至高无上,不可取代,阅读是对学习有好处,但花的时间多,还到底不如数学英语多解几个题来得更直接,短期效应更明显,而高中考需要的往往就是短期效应,也就好像怪不得家长和老师的急功近利了。非语文学科的教师还常常抱怨说怎么学生正事不干,净捧着本破书浪费时间——当然正事是读教科书、做习题,课外阅读就是闲事了——不乏因此而影响老师之间关系的;其二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非常困难,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良莠不齐,有的人阅读量比部分教师还大,有的学生在阅读上还未启蒙。费时多,见效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往往是为后来人栽树的“善举”,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更是不少教师的心理疙瘩。

  应该说,阅读的作用远非上面所谈到的简单的几种,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起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美的教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绝不能因为短视而贻误(也可说成贻害)我们的任何一个学生。而且一个学校的品位,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建立,学生人文意识的完善都离不开平时的阅读。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想来谈一下我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所做的一点尝试和思考,其中或有不当之举,望各位同好指正。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根本就对书本不感兴趣,甚至退避三舍,那一切都是空谈。而事实上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大有人在,不仅是功课紧学习任务重这一个因素。我想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上必然要用多种方法并持之以恒,否则很难取得成效,因为建立一种新的兴趣新的习惯绝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

  要强化阅读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其实对阅读的作用谁都清楚,但不清楚的是重要的程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后受益的绝不是只有语文这一门学科和一眼就能望的到的中高考,而是人的一生。古今中外阐明阅读重要性的格言和谚语不胜枚举,可以作为班级布置中的一个道具,形成一种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每次上阅读课也都口头强调一下,在学生头脑中造成一种抹不去的深刻印象。利用学生重视中高考的心理,多宣传现在的各课试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与语文学科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的结合,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到,我每次接触到这样的案例都会借机跟学生们介绍一下,学生听了常常表示认可,我还常拿学生在其它学科中因阅读能力差而导致的错误为反面事例来教育孩子,每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多介绍名人的读书故事,特别是树立学生中的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听到国学大师陈寅恪一部《二十四史》烂熟于心,茅盾对《红楼梦》也几乎可倒背如流时,无不惊讶地张开了嘴。对文化名人的仰慕其实还远比不上身边的同学更有说服力,我经常对班级里阅读能力强阅读量大的学生提出表扬,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效仿对象。

   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我把一个西方的戒烟广告“其实不吸烟的男人更有品味”改成“其实读书的人才有品味”让学生讨论读书对人生修养的影响;我还在班级里建起了“小小图书角”,书是每个同学从家里拿来的,我也将一些私人藏书捐献出来,总数也达三百册左右。走进教室,就能看到俨然一道亮丽风景的图书角,耳濡目染,读书的兴趣就会融入学生的骨头里。
                        ——教会学生对读物的选择是必需

  读什么,其实永远比怎么读都重要。相当多的学生不会选择,不加选择,随心所欲,随性所欲,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还有不少人认为印成铅字的当然都是好东西都是金科玉律。因此一天到晚捧着科幻作品学生作文选的学生多多,也因此指导学生看什么样的书就显得特别地必要了。

  在这方面我主张“取法乎上”,道理很简单,你只有一下子接触中外文化史上的优秀作品,你的眼界才会高远,你的效仿才对路子,因此我常说“让我们选择高质量高品位的书本来进行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而反对学生将学生作文选等读物带进教室。那什么是高质量高品位的书籍呢?我主张学生尽量选择名家名作,当然名家也有很不怎么样的作品,很多优秀的作品并不能找一位著名的人物与它对应,但名家的作品总体层次无疑要高,选择成功的保险系数更大;我主张我们的中学生多读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主要的考虑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生活背景离学生更近些,更能使学生感起兴趣,而且作品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语言运用更能为学生所学习模仿;体裁以散文为主,一则小说往往篇幅较长,花费时间多,而散文则短小精悍,二则对学生作文来说,从散文中也更容易吸取营养,这是功利的想法了。

  本着上述原则,我结合一些出版社推出的诸如“中学生阅读书目”“百年百本中国优秀书籍”和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学生阅读的“中学生读本”,再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和校图书馆的馆藏书情况,给学生另外开了一套“推荐阅读书目”,印成讲义人手一份,让他们在课余做个有心人,多淘这些书来看。应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现在我们学生的案头摆放的书在总体质量已非刚进校时可比,选好书,读好书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学生对书籍的品评能力有了飞速提高。

  利用阅读课,我尽可能地多向学生介绍一些现当代的著名作家作品,很多是专题性的介绍,让学生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有一些总体宏观的认识,如鲁迅、余秋雨、王蒙、巴金、徐志摩等作家,我们的学生都不再陌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是保障

  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渴望,有了有品质保证的读物,是否有时间读,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最实在的问题。

  老实说,我们语文特别是阅读往往是软性的任务,不可能与数理化来竞争,也竞争不过他们。那就必须自己想办法,挤出时间来,并让这些时间的效益提高。除了每周一次中午时间的阅读课,我还从正常的语文课中拿出一堂课来安排学生进行专题阅读,或者讨论阅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从而保证他们的相对充分的阅读时间;对寒暑假、“五一”和国庆长假,我布置的作业也总以阅读为主,而减少笔头的单纯的练习;当然也加强了对阅读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如文摘卡片的制作、读后感的书写、专题阅读中的检测、读书报告会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地得到提高而不是走过场子。
                         ——树立教师的自身榜样是良策

   在阅读这一问题上,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非常大。说一个故事:有老师新到一个班,学生有意刁难,想考倒他,便让老师完成一个很冷僻的成语填空,不料老师回答出来,并告诉学生这一成语出自什么典籍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学生就只能用近乎崇拜的眼神来看待这位教师了。可以想见这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一下子就树立了起来。再引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我相信这句话在论证我的观点时有着充分的说服力。

  我自认为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虽然我并不博学,我也有意把我的读书故事和学生一同分享,把我读书的一些感受告诉给我的学生,甚至与学生就阅读中的有些问题进行争论。

  我一直在课堂上课堂外介绍我读过的书,感动过我的书,我的读书故事,我最想读的书,常有这样的情景出现:一本我提过的书,不要几天,就会出现在学生们的课桌上。每当此时,我就特别的感动和欣慰,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付,我的榜样力量已经显现。
做个爱好读书的语文老师吧,就为了培养你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已经值得。更何况,有书读,是多么幸福的事!
                       ——教会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是关键
  如略读和精读、默读和朗读、快读和慢读的选择和处理;
  如怎么样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如阅读范围的拓宽和加深;
  如如何从阅读中吸取养料,拿来为自己所用……

  每一点都能做一篇大文章,这里就略下了。

  最后,我想以这样的文字作结: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学校应该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位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这里的语文教育就一定有着自有清新的空气

参考文献: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姜广平《路漫漫——我的语文教学生涯》。
本文发表于2004年第四期《张家港教育科研》杂志
花儿典早期阅读教研中心 版权所有
400-605-7009
传真:010-8773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