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画书研究动机
 

  教育部门明定公元2000年为儿童阅读年,而阅读是人类最基本, 也是最简便的一种亲近文化的行为(林澄枝)。阅读的活动,最重要的在于透过文字,摆脱现有时空的束缚,藉以进入另一心灵的时空(简政珍)。因此,一件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一个独立自主的事件,而是产生在读者与作品相互传播交流的过程(transaction process),作品在未经读者想象力的重新建筑和体验,只能视为一堆文字(张湘君),是读者为作品注入了另一种生命。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潮流,从摆脱作者的阴影,避免以作者的权威作为诠释文章意义的唯一准绳,逐渐瓦解对作品形构的执着,而进一步授与读者诠释的权力(张湘君,民82)。而诠释是读者和作品意识交感(interaction)的结果,交感的活动一再说明作品不是没有生命的的客体,诠释要基于有感而发的阅读才有意义,诠释也是基于阅读中强烈的感受,而将其感受再化成语言(简政珍)。阅读其实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图画故事书的阅读,是心灵接近美与纯真的一种享受,读者可以不必有任何的负担,完全放松,全心投入在幻想与绝美的丰富情境中,接受美的陶冶(林焕彰)。图画故事书,是人类心灵的再现,是孩童心灵世界的「写真」 (林焕彰)。人类的心灵,原本就多采多姿,充满着幻想、欢乐和美丽,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忙碌的现代生活,很少有时间能沉浸在阅读里,让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憾。好的图画故事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心灵的门扉,轻松愉快的获得文字故事世界的美与生动具体的感受(林焕彰)。
  然而,在一般的观念里,文字少图画多的书籍,它的读者对象就是儿童。但「亲子共读」的观念已逐渐形成一种风潮,「图画故事书」的真正读者,已不全然以幼儿为主,甚至它也必须考虑到成人阅读的乐趣和要求。尽管图画故事书的文字非常浅显,但其所蕴含的意义, 对成人读者而言,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发现和独特诠释的手法(林焕彰)。在儿童阅读受到重视的同时,家长必须共同负担起亲子教育的职责,刘莹认为,倘若父母只是生硬的说教,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耐,如果能以优良的儿童文学作品来拓展孩子的视野,启示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愉快而且是最便捷的方法。由于孩子的成长非常快速,不同的阶段都在发展不同的能力,父母选择读物的题材和共享的方式,也必须随着孩子成长的脚步而调整。在亲子共同进行儿童文学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认字、学会了各种名物,也完成了辨别是非、分析和归纳问题的思考训练,甚至孩子有许多待人接物的疑惑和焦虑,常可以借着故事中的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学校教师基于很多原因,有时也难以细腻的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变化,而图画故事书,是大人进入儿童世界的一把钥匙,对大人与小孩的互动,提供一个很好的媒介。因此,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关切孩子对于阅读的喜好外,也应该了解孩子对事情的诠释。毕竟,对同一件事物,个人的感观不一定相同,而每一种感观都会随时空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目前坊间图画故事书的出版量越来越多,如何能在众多图画故事书中,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是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的课题,因为孩子通常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会去建构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父母和老师并不能因为孩子已经可以独立的阅读,而对孩子的阅读活动置身度外(刘莹)。阅读过程中共同的讨论,能让孩子获得大人的经验,也能使孩子去检视、反省自己的认知。而在开放的讨论过程中,许多的信息、知识都是孩子自己探究而来,那种从困惑中获得解答的乐趣与解放,是学习历程中最能历久弥新的经验(陈鸿铭)。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他们和大人一样,会透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探究诠释出事件的意义,此时,教师和家长若能了解孩子,适时的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帮助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困难,对孩子的阅读和心灵的启蒙,将会有许多的帮助。因此,教师和家长有必要了解孩子对他们所接触的读物的诠释。
  Shel Silverstein在1964年创作了现代寓言《爱心树》 (The Giving Tree)。这本书自原文出版30年以来,广受大小朋友的喜爱,被公认为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如今已是世界绘本界Best 100中的经典之作(林 良)。郑小芸在翻译《爱心树》这本书时,曾十分感性的说︰「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略带哀伤的感动,慰藉人们的心灵。Silverstein为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人与被爱之间」。  Silverstein 的魅力不仅数十年来横扫图书市场,也扩散进了教育研究圈,他所创作的诗文也在国际网络上广泛被读者引用或讨论,更有人以他的诗集和现代寓言设计实验,研究儿童的领导能力、思考能立及思考形态,亦有教育工作者以他的诗作为教材,培养孩子对诗的鉴赏、表达和习作。
  Silverstein 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又有趣的戏剧效果,还能直指孩子内心亮丽天真的童心与不欲人知的「黑暗面」。Silverstein 在他的童书内容上,偏好采取留白式的情节结构,给读者无限思考空间,让读者联结自身经验,找到自己的诠释(联合报)。《爱心树》便是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属于一个男孩和一棵树之间的种种情感,的确提供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思考空间,对于这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容,读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引发一些争议。简政珍认为一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是经由文字影响读者,而使读者发挥想象或联想创作,作品中的意识所经历的经验,常常引发读者联想过去类似的经验,这些经验也许来自于个人,也许来之于听闻,也许来之于其它的文字。在Silverstein相继的出版品中,很多都是具有讽谕意味的作品,他在《爱心树》一书中说︰「我只是描述一种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给予及接受给予」。有的读者却从书中看到无私的爱,有的评论者则断言书中传递了表扬主人与奴隶、性别歧视及男性优越感等卑劣意识的讯息。在他的诗画绘本里,更常常诙谐的挑战父母权威、宗教迷思,因此喜爱他诗集的人,有如遇见知音。然而,反对他的人,则论定他的打油诗离经叛道,而列为孩子的禁书(联合报)。因此,他在《爱心树》中所要呈现的寓意,和读者如何诠释,其实相当值得探讨。
  国外有关爱心树的研究包括︰Dan在1975年和1977年,研究有关《爱心树》的插图,对幼儿园儿童非口语反应的影响;Gary和 Linda (1978)在他们的研究中,选了4本故事书,其中一本为《爱心树》,想藉以了解说故事给儿童听是否能改变儿童的社会态度;Dorothy(1990) 则以《爱心树》为导引,运用在关于领导能力训练活动的图书治疗上,透过故事中问题的设计和讨论,藉以发展沟通技能和激发领导才JacquelineCarol(1979)共同发表了”The Other Giving Tree”对于 Silverstein所创作的”The Giving Tree”,强调故事中讽谕意味,并为读者提供另一种不同的选择性的观点;WalterNorma(1986)也对 Silverstein创作的”The Giving Tree”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说明了有关父母、老师、图书馆员和儿童对《爱心树》这个故事的使用或误用、理解或误解等情形Samuelsson、Mauritzson、Carlsson、和Miyoko(1998)也在研究中检视瑞典和日本的妈妈对于《爱心树》的理解,了解他们的观念和社会文化经验的关联,及在不同社会中这本书可能造成的影响。国内则有黄美雯采质化研究方法,以《彩虹鱼》及《爱心树》等绘本,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对童话绘本中的友谊概念之诠释做研究。
  此外,国内外在计算机网络上对于<<爱心树>>的讨论也不少,《爱心树》更常常是老师故事教材的最佳选择,很多儿童读书会也常讨论这本书。然而,国内并无研究只针对这本书作探讨,而在图画故事书的诠释上,亦无研究针对教师及亲子间的诠释做更深入的探讨。本研究基于对阅读及读者反应的重视,和关注阅读对于读者的影响,选择《爱心树》这本畅销多年且争议颇多的图画故事书,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师、家长和儿童个别诠释的观点,拟以个别深入访谈的方式,让研究对象能充分将心中的想法及感受表达出来,以期提供给教师、父母在选择、诠释图画故事书之参考,以及从事图画故事书创作者或研究者之参考。


花儿典早期阅读教研中心 版权所有
电话:400-605-7009
传真:010-8773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