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对5~6岁的幼儿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把一篇图文并茂的故事逐个给识字较少的幼儿看,请他们看完后讲出这一故事。我发现,他们都能很认真地依次观察画面,但较少看文字。结果,他们每个人所说讲的故事情节都不相同。有的与原作较接近,有的则夸张、离奇,想像、创造的成分非常大。同样,我也把这一故事发给识字较多的幼儿。我观察到他们的阅读方式是:先看一段文字,再对照相应的画面。结果,他们所讲的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同,缺少想象和创造。因此,可以看出,识字多的幼儿有他的长处,如知识面广,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较强,阅读兴趣广泛,自主地从书中寻求知识的能力也较强等等,但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识字多的幼儿在阅读时较多的关注文字,较少观察画面,容易信赖文字,因而思维会走进文字的定势,发散思维、想像力、创造力也会受到一些抑制。 其次,我们知道右脑主管着立体图像、音乐艺术、形象思维等,是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源地。儿童读物具有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能引起幼儿积极地观察,激发无限的想像,是对右脑的有利刺激。如果儿童在阅读时较多关注文字,较少观察画面(看画面只是为了印证文字),那么就或多或少地减少了训练右脑的机会。
如何让孩子更有效地阅读,减少其对文字的依赖,让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自由地驰骋呢?我尝试了两种方法来辅导孩子的阅读。
一、 半遮式。让孩子图文对照地阅读,用手遮盖第一幅图的文字,只看第一幅画面。观察画面中的人物、环境,并组织语言、词汇来描述它,然后对照该图文字。以同样方法看下一幅图,看看有什么新的信息,想想它与前一幅图有什么联系,有可以发生什么事……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思考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前因后果,用恰当的语言、词汇流畅地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各种智力因素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用这一方法时,文字总是在画的后一步出现,可以避免文字先入为主的影响,也可以提示儿童找出画面中不明显的信息。信息量越大,发散思维和想像的空间也就越广;信息之间的联系越复杂,故事情节多向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多。而且,幼儿常常把自身已有经验或体会加入到故事之中。例如,原作中说:小熊吃饱了花生,就躺到床上去睡觉。而有上个孩子则是这样描述这一画面的:小熊怕怕别人看见花生,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它把花生拿到床上,躺在被窝里,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这一方法还可以变通为:看故事的前半篇(图文都看),后半篇不看,由孩子自己续编。
二、 全遮式。遮盖一篇故事的所有文字部分,鼓励孩子依次观察画面 ,分析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创编不同的开头、过程、结尾,赋予人物不同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给故事取不同的名字,等等。编完故事后再阅读原作。孩子在编创故事的过程中会有些障碍,如有的话不知如何表达,用词不知是否恰当。对照原文后,孩子可能从中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感受优美优美流畅的文笔。这一方法能充分发挥画面的功效,在效地锻炼孩子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如果孩子讲的无边无际,家长应及时提示他要围绕着某件事或某一主题来讲。另外,家长也可以参与,两人或三人同看一篇故事(当然得遮盖所有的文字),合作创编故事,并分角色来表演。
前一种方法较适合有一这阅读兴趣,但理解、分析、归纳能力相对相弱的孩子,可选择5~8个画面的故事,人物也不宜太多。后一种全遮盖式较适合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强的孩子,可选择画面多一些,情节更复杂一些的故事。家长的挑选文字作品时应尽量选画面鲜艳、情节有趣的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