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罗伯通过实验首先提出和界定了内隐学习的概念,他将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他认为: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在内隐学习中人仍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们能够辨别出哪些语句是符合语法的,但未必能说出语法规则是什么。内隐学习具有与外显学习根本不同的特点。首先.内隐认知学习系统具有较强的耐久力和抗干扰性。它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当由于精神失常或神经受损,外显认知学习系统发生紊乱时,内隐学习系统的功能依然完好无损。其次,内隐学习系统具有更密集的总体分布及其较小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变异。最后.内隐功能不受标准的认知能力测验和智力测验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外显
学习系统之外,存在着一个内隐的学习系统。内隐学习是平行于外显加工产生抽象的过程,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在人类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知识获得过程和特点来看:首先,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第二,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第三,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地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但能在无意识之中加以应用。值得指出的是,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但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内隐学习的理论和实验证据,极大地冲击了教育的固有观念,为教育变革提供了诸多启示和全新的视野。
1.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无意识的作用。内隐学习的研究表明,人的社会认知,人格维度、高级规则的掌握,抽象概念的形成,无一不受到内隐学习的影响,而内隐学习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的获得和无意识的运用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就关注无意识现象,他把无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看作是人的行为决定因素,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内隐学习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类学习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刻揭示了无意识与意识的相互作用、辩证转化、统一构成人的心理的道理。
2.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教育要着眼于全脑开发。内隐学习的研究检测到除了大脑左、右半球以外,人脑中存在着许多分离的信息处理器件以用来实现某种分散的特殊形式。内隐学习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对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认知理论提出疑问,并且表明无意识的学习机制比已发现的有意识思维更能检测微妙的和复杂的关系。因此,教育不仅要重视左、右脑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全脑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内隐学习研究的功绩正在于此。
3.内隐学习一方面与创造力的要素诸如直觉、顿梧、高峰体验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知识的大量贮存将产生积累效应的特点。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高级规则掌握离不开知识贮存所产生的的积累效应,机械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切实运用内隐学习研究所揭示的学习机制,注意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结合,注重样例教学和启发教学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吕晓绮摘自: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刘耀中 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